河南省装配式建筑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发展规划
一、装配式建筑技术工人培训前景分析:
装配式建筑是指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并将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而建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三大结构体系。因为具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等特点,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代表。与传统建筑相比,从设计、加工、安装、装修都更加强调标准化、模块化,因此效率更高。
首先是分工精细化指标,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分工的逐步细化。
分工程度的高低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装配式建筑不同于以往的建造方式,其对分工协作的特殊要求加速了行业分工。美国在 1976 年通过国家工业化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后,装配式建筑进入了发展高峰,到 1987年,在承包商分布上已经拥有15 万家总承包商和 34 万家专业承包商。专业承包商的增加意味着分工精细化程度的加强和装配式建筑的迅速发展。通过研究发现,中国的分工精细化程度仍然远远落后于美国,虽然在京津地区,专业承包商与总承包商之比已经超过 2,但是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以及经济并不发达的河北,专业承包商与总承包商之比仍然徘徊在 1上下,并未形成较为精细的分工。
中国三大都市圈建筑业分工精细化程度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另一个指标是建筑业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和资产现金回收率,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工期只有传统建筑工期的 1/3,所以较高的建筑工期也带来了较快的资本周转速度,减缓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压力,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当前货币政策趋紧,步入下行轨道的中国房地产企业必须通过转型升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这也注定了装配式建筑将成为房地产企业未来发挥发展的主要方向。根据相关数据,可以发现,国内建筑企业相比国外企业资金在使用效率指标上还有较大上升空间,这也佐证了相关观点。
建筑业企业平均流动资产周转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建筑业企业平均资产回收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第三个指标是生产效率指标,行业转型成功与否与生产效率是否得到提高密切相关。根据相关数据,在 1989 年美国装配式建筑繁荣时期,每名工人年竣工面积可以达到100 平方米,而中国当时的年竣工面积只有 11.12 平方米,即使现在,我国也仍未达到美国 1989 年的水平,这与我国传统建造方式的效率低下有很大关系,要提高中国的建筑业生产效率,装配式建筑是必由之路。
建筑业人均竣工面积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1、装配式建筑发展势不可挡
装配式建筑在 2016 年迎来风口,与中国的要素资源现状和政策变化相关。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丧失导致传统建造方式的人工成本上升,环保减排压力增大对于传统建造方式的硬约束加大,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则从政策层面为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
2016年在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 30%。
而根据住建部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到 20%以上,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30%以上,保障性安居工程采取装配式建造的比例达到 40%以上。新开工全装修成品住宅面积比率30%以上。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全装修成品房面积比率达到 50%以上。
下图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7〕153号,这是我省发展装配式建筑的顶层设计,是推进供给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举措,将对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产生重大影响。
主要内容
一、确立了我省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四大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2、政府示范带动,统筹推进;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科学布局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
3、产业培育,创新驱动;培育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条,推进集聚发展。
4、综合施策,协同发展;综合运用土地、价格、财税、金融等手段促进装配式建筑发展。
二、确定了我省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基本路径
1、总体布局,分层推进;科学发展,集约布局;
(1)以郑州为重点推进地区,其它省辖市为积极推进地区,有条件的县(市)及农村地区为鼓励推进地区。
(2)依托产业集聚区,创建国家、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区、产业基地、示范项目;以郑州为中心打造装配式建筑综合产业园,按照东西南北区域布局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产业基地。
2、明确了发展目标;
(1)到2020年年底,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20%,政府主导的项目达到50%;其中郑州市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要达到30%,政府主导项目要占60%以上。
(2)到2025年年底,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40%,政府主导的项目达到100%。
3、确定推进步骤;
(1)试点推进期
2017-2018年以政府投资或主导的工程为示范引导,其它投资类型跟进,开展装配式建筑试点示范,培育10个左右装配式建筑示范片区,示范工程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
(2)量质提升期
到2020年年底,基本形成适应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市场机制和环境,全面提升建筑品质。
(3)全面推广期
2021年-2025年,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建筑效能大幅提升,支撑体系更加完善。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的比例大约在 3%-5%,2015年,我国房屋建筑业产值约为11.6万亿,如果到 2020年,装配式建筑比例要到20%,则装配式建筑产值将超过2.3万亿(不考虑行业增长),增涨约300%。
装配式建筑比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装配式建筑产值(万亿元)

装配式建筑并不是新兴事物,它起源于 19 世纪中叶的德国,随着建筑材料的创新而被发明出来。我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就开始了装配式建筑的探索,1956 年 5 月,原建工部起草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的决定》,在我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了三化— 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业化、 施工机械化。但是由于技术上的不成熟,并未获得发展。装配式建筑从“五五”到“八五”经历了起伏波动的时期。北京是最早引入装配式大板建筑的城市,从北京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可以大致勾勒出这段时间全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情况。
北京装配式大板住宅发展历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九五”到“十二五”期间是政策由放任转向鼓励的过渡期,这一阶段可以看作是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升期,为 2016 年政策的全面深入做了铺垫。期间出台的政策一般是由建设部或地方政府出台,主要是从住宅产业化的角度加以鼓励和引导。这期间,企业层面的先行者包括万科和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他们从技术和运营层面分别展开攻关,并在政府的鼓励引导下,形成了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体系。但囿于人工成本和产业链的不完善,装配式建筑在这一时期难以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九五”到“十二五”期间政策变迁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人力资源优势丧失,传统建筑风光不再
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发展历程与我国人力成本的消长息息相关。
装配式建筑在国内发展的几个阶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建筑劳动力成本低廉、供应充足,但随着 2012 年中国新增劳动力人口迎来拐点,建筑业劳动力的成本开始逐渐上升,建筑业劳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也大幅提高,这显示未来建筑业人工成本上升、劳动力供应减少的趋势将不可逆转。在这样的趋势下,相比于现浇式建筑大量使用人工的建造方式,装配式建筑生产效率提升,人工使用大幅减少的优势将得到发挥。
中国劳动力人口迎来拐点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建筑业人工成本占建安总成本比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各年龄段人口占总劳动人口比重趋势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环保减排的压力,呼唤住宅工业化
中国从 2013 年起,雾霾迷城的现象引起关注,数据表明,建筑工地的粉尘污染是雾霾形成的重要原因。同时建筑工地所形成的建筑垃圾不仅对资源形成了浪费,而且对环境也造成了污染。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安装精度高,且后期的回收利用率高,将极大的降低污染和资源的浪费。通过用电量和能耗的对比可以反映出在全社会单位 GDP能耗降低的情况下,建筑业能耗由于建造方式的落后并未明显降低。
西安PM2.5污染源比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北京PM2.5污染源比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全社会与建筑业单位GDP用电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建筑业能耗与产值对比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社会对环保的不断要求,都在呼吁传统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型升级。
当建筑工业化成为国家战略、社会共识,未来二十到三十年,传统建筑必然将随着国家政策推动全部实现工业化。
建筑工业化的一大变革就是要实现产业工人向技术工人转变,未来具备一定技术含量,能持证上岗的技术工人将成为建筑业的主体。
当住建部2018年《装配式建筑技术工人及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征求意见稿开始对外发布,标志着国家已经开始引导社会产业工人开始向技术工人转变。(见下图)

河南省建筑业总产值在2017年就已迈过9600亿元大关,一直是河南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每年为国家上缴税收450多亿元。全省建筑业从业人员达到707.45万人,占全省就业人数的10.7%,其中72%来自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民收入的10.8%来自建筑业。所以带来的一大弊端就是技术工人严重缺乏,大部分建筑企业没有自己的工人队伍,都是由劳务公司提供的农民工,流动性大、文化素质偏低、技能水平低下,根本不能适应当前建筑工业化的要求。
远大住工,早在20年就已启程建筑工业化探索之路,二十载孤独而坚毅的前行,无数次的试错、不断地坚持,历经6代技术体系变革、100个城市16个国家的布局、逾1000个项目实践经验,终于成长为中国建筑工业化的领军者。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河南省建筑专业高职院校的重要力量,一直专注于为河南乃至全国培养建筑业的优秀学子,影响深远。随着河南省装配式建筑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落户漯河职院,标志着漯河职院成为了河南省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未来将承载河南省装配式建筑行业四大工三大员(构件制作工、预埋工、构件装配工、灌浆工、构件工艺员、信息管理员、构件质量检验员)的培训任务,任重而道远。
我司(远大学院)作为远大住工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与漯河职院一起合作,将远大住工在装配式建筑行业深耕积淀20年的技术与资源与合作伙伴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为整个河南省培养和输送装配式建筑技术工人,必将在全国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助推河南成为全国装配式建筑行业人才培养的又一标杆!
二、培训规模分析:
周期 工种 |
培训 课时 |
线上学习课时 |
线下实践课时 |
每月培训班次 |
每年培训班次 |
培训学费 |
构件 装配工 |
192 |
128 |
64 |
4 |
48 |
2500元/人 |
预埋工 |
39 |
14 |
25 |
6 |
72 |
1000元/人 |
灌浆工 |
38 |
14 |
24 |
6 |
72 |
1000元/人 |
构件 制作工 |
39 |
14 |
25 |
6 |
72 |
1000元/人 |
构件工艺员 |
168 |
84 |
84 |
4 |
48 |
3000元/人 |
信息管理员 |
168 |
84 |
84 |
4 |
48 |
3000元/人 |
构件质量检验员 |
168 |
84 |
84 |
4 |
48 |
3000元/人 |
以每班培训人数不少于30人进行核算:
装配工:48*30*2500元=360万元
预埋工:72*30*1000元=216万元
灌浆工:72*30*1000元=216万元
制作工:72*30*1000元=216万元
工艺员:48*30*3000元=432万元
信息管理员:48*30*3000元=432万元
质量检验员:48*30*3000元=432万元
每年总培训人数:12240人
每年培训营收:2304万元
政府补贴:500元/人*12240 人= 612万元
课题申报:200万元/年
全年总营收:2304+612+200=3116万元
三、培训基地建设内容:
为保证上述培训规模的实现,需要具备以下几大模块的硬件设施。
1、实训区建设
为满足装配式建筑四大工三大员的培训要求,需要提供如下实训基地的建设配置:见下图

该图根据漯河职院实训基地平面图设计而成,占地面积为550平方。
分为四大实训区:构件制作工实训区(含预埋);构件堆码区;构件装配工实训区(可灌浆);工法楼节点展示区。
四大工三大员的实训课都可以在这四大区完成。
总投资为160万元。(具体价格可列详表)
项目 |
数量 |
面积(平方) |
总价(万元) |
合计(万元) |
构件制作实训区 |
1 |
120 |
30 |
160 |
构件堆码区 |
1 |
140 |
30 |
构件装配实训区 |
1 |
180 |
60 |
工法楼展示区 |
1 |
110 |
40 |
2、外围地面场地改造(包含水电铺设)
为保证装配式建筑实训区安全和使用年限,需要给整个实训区进行地面找平、水电铺设,防护设施建立,预计造价为:20万元
3、生活区改造
为保证培训正常进行,需要配套相应食宿、上课教室等设备。
食宿有现成食堂和宿舍,可以不用改造。
但实训基地附近需要配套至少2间可以容纳30人上课的教室,其中有一间最好有30台电脑,可就近上机操作虚拟实训软件和参加三员四工在线理论考试。
4、培训资源建设
四大工三大员培训均采用远大学院独创的CPS赋能学习模式,即:线上理论课时在远大学院自主研发的B-Learning平台上学习,线下实操就在装配式建筑实训基地里完成。
线上线下相结合,所有知识学习全部完成并考核合格后,才颁发上岗证书。
四大工三大员的培训课程全部由远大学院自主研发完成,专业讲师全部由远大学院提供。
四、培训基地投资建设模式
采取校企共建共投模式,漯河职院投资180万元建设装配式建筑四大实训区,配套较好的食宿条件。
远大学院同步配套价值500万的B-Learning在线学习平台、讲义和教材、培训课程体系和专业上课师资。
同步双方根据投资比例确定利润分配比例为:
一经双方协商同意,需要签署具体的合作协议。
总结:目前该方案仅为简要建设方案,未尽具体事宜仍待双方进一步协商。
2018年11月